• 冰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李景欣,云锦凤,阿拉坦苏布道

    利用根尖压片法,从细胞水平对来自6个不同居群的冰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居群染色体数目恒定(2n=28),均为同源四倍体;居群间存在核型多型性,主要表现在核型类型、随体及B染色体的有无等;A、E居群核型为1B型,其余种群为1A型;C、E居群的染色体有随体,E居群细胞核中有B染色体存在。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阅读次数:115 ] |[引用频次:51 ]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岩黄耆属植物的花粉形态

    唐宏亮,贺学礼

    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我国岩黄耆属21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作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21种岩黄耆属植物的花粉为长球形,大多具3沟,少数为3拟孔沟,沟长达两极,极面观三裂圆形,赤道面观长球形,沟膜外突或不外突,极轴长15.6~30.25μm,赤道轴长9.0~19.5μm,极轴/赤道轴为1.28~1.85,大小为22.16μm(18.03~27.55μm)×14.32μm(12.13~18.76μm),表面具穿孔状、网穴状、拟网状和网状纹饰。岩黄耆属植物花粉的大小、沟膜和外壁纹饰变异较大,这种变异与该属植物的生态地理分布有关。同时,结果显示岩黄耆属与藏豆属较驴食草属更为近缘,但对其系统位置及亲缘关系的确立,还需要更多的资料和证据。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阅读次数:13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吉林省大安市草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基于RS和GIS的遥感调查

    李建平,张柏,张树清

    采用时间尺度为15年的1987年TM和2002年ETM+美国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各种图件和文字资料,利用GIS软件人机交互式解译提取大安市草地信息,以此进行了时间和空间序列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大安市草地退化严重,低、中、高覆盖度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面积分别为22.06%、45.01%、62.25%,高覆盖度草地退化最严重;并分析了导致研究区草原退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提出了恢复该区草原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阅读次数:129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花生与牧草套作的研究

    郭孝,刘太宇

    牧草与花生在"5+6"套作的情况下,紫花苜蓿和白三叶对花生的百果重、单株饱果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多年生黑麦草与鸡脚草对花生的产量和质量影响不大,套作能够使禾草的光合能力、产草量和饲用价值得到显著的提高。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阅读次数:11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我国饲用植物遗传资源的异地保存

    李临杭,李志勇,师文贵,马玉宝,何玉琴

    介绍了饲用植物遗传资源异地保存的概念、类型和特点及牧草基因库保存的概况和技术、多年生牧草资源圃保存的情况,并分析了在异地保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阅读次数:132 ]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草地》征稿细则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阅读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塔里木河中下游人工草地重建中的牧草选择

    鲁春芳,尹林克,王雷涛,赵清,严成

    2001~2002年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对15种(或品种)引种牧草进行适应性选择种植。以生态适应性、生长发育状况、生物产量为主要指标,筛选适于该地区退耕还草的牧草种类,结果表明:苏丹草、甜高粱、多年生黑麦草、鸡脚草、无芒雀麦、披碱草、沙打旺、阿尔冈金紫花苜蓿表现良好,适宜种植,其余7种牧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宜性。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阅读次数:164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野生黄花苜蓿栽培驯化研究

    刘英俊,云锦凤,王俊杰,张明,洪杰

    对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野生黄花苜蓿进行了多年的栽培驯化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苜蓿栽培品系与野生群体相比返青早,生长速度快;株型直立或半直立,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叶量等性状均优于野生群体;平均鲜、干草产量分别比野生原始群体提高2.5倍和1.3倍,比敖汉苜蓿增产15%和4%,在内蒙古东部高寒地区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综合性状明显优于野生群体和对照品种。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阅读次数:147 ] |[引用频次:44 ]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NaCl胁迫对刚果臂形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效应的研究

    郇树乾,刘国道,张绪元,周佳若,刘莹

    研究了NaCl胁迫对刚果臂形草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低浓度盐处理有利于促进种子萌发,对幼苗的生长也未表现出不利影响,但叶片中脯氨酸含量成倍增加;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大,刚果臂形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的生长高度、鲜重、干重均降低,质膜透性增加,形态和生理上都表现出盐害效应;叶片中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是刚果臂形草自身为抵御外界不良盐滞环境所做出的适应性生理效应。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阅读次数:150 ] |[引用频次:68 ]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结缕草居群形态变异分析

    金洪,韩烈保,张永明

    对我国结缕草种质资源典型自然分布区19个野生居群和1个栽培居群进行了生态学特性、生境类型和居群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结缕草主要分布在海拔5~385m之间,土壤pH范围6.5~8.3,其中60%为微碱性。生境类型可分为丘陵山地型、平原草甸型、滨海滩涂型和农林间隙地草地型四种类型;不同地理居群结缕草的匍匐茎长、小穗数和叶舌长等12个表型性状均存在着变异,不同的表型性状其变异幅度和变异来源各不相同,即各表型性状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各异,其中匍匐茎的长度和直径、穗长、穗宽、叶长、叶宽等随纬度的降低而增加;而小穗数、匍匐茎中部节间长、叶舌长度等则随纬度增加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匍匐茎长、穗长、匍匐茎中部节间长这3个性状是造成结缕草各居群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可将20个居群分为8类,聚类结果与材料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其中2、3、11和12号居群可作为结缕草的适宜育种材料。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阅读次数:167 ] |[引用频次:31 ]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正交设计在多年生黑麦草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陈季琴,韩烈保

    以多年生黑麦草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应用正交设计方法,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因素组合:2,4-D(7mg/L)+6-BA(0.1mg/L)+NAA(0.3mg/L)+CH(0.1g/L)(特拉华);2,4-D(7mg/L)+6-BA(0)(尤文图斯、托亚)。特拉华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因素组合:6-BA(0.1mg/L)+NAA(0.8mg/L)+ZT(0.1mg/L)+Cu2+(8.96mg/L);6-BA为0.2mg/L时,托亚的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比较三个品种的出愈率和分化率:特拉华最高,托亚次之,尤文图斯最低。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阅读次数:119 ] |[引用频次:28 ]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旱作条件下紫花苜蓿3个品种生产性能试验

    张树森,张明贤

    研究了干旱寒冷地区3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旱作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结果表明,3个紫花苜蓿品种均能正常生长发育,生产性能良好,可以进行推广种植。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阅读次数:121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呼和浩特市草坪草病害病原鉴定及其防治

    袁秀英,韩艳洁,姜海燕,张海军

    对呼和浩特市草坪草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鉴定出病原真菌16种,其中主要病原真菌6种,对主要病原菌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同时对草坪草病害防治提出了具体建议。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阅读次数:151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草地2004年第1~6(总第136~141)期目次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阅读次数:12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长期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植被的影响

    周华坤,赵新全,唐艳鸿,周立,刘伟,于龙

    通过在青藏高原对放牧第18年的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地上现存生物量和草场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放牧率增加,植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单峰曲线模式。长期重度放牧使高寒灌丛群落结构简化,地上现存生物量特别是优良牧草的现存量减少。植物群落的高度、总盖度和枯草盖度随着放牧强度的降低而增加,绿色植物的盖度在中度放牧样地最高。从轻牧到重牧,灌木和禾草的优势地位被典型杂类草替代。长期重度放牧在青藏高原草场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青藏高原实施"取半留半"的放牧原则,对于防止草场退化,提高牧草利用率,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都有益处。

    2004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阅读次数:190 ] |[引用频次:58 ]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