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 盐胁迫下紫花苜蓿活性氧清除相关酶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余如刚;杨改梅;韦英铭;杜雪玲;王国良;陈鑫;杨琳;

    盐胁迫导致植物体内活性氧积累,对细胞造成伤害。酶促抗氧化系统负责清除植物细胞内活性氧,保护细胞免受活性氧损伤。目前,紫花苜蓿活性氧清除相关酶类基因响应盐胁迫的功能分析较少。本研究基于盐胁迫下紫花苜蓿耐盐品种GIB和盐敏感品种LS根和叶的转录组数据,鉴定出28个差异表达的活性氧清除相关酶类基因。28个基因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分属于MsGST、MsPOD、MsAOX、MsGRX和MsPrdx 5个基因家族,其中MsGST(12个)和MsPOD(11个)家族成员占比最多;活性氧清除相关酶类蛋白理化性质在各基因家族成员间存在差异;基因家族成员均具有高度相似的保守基序。系统进化分析显示,MsGSTUs和MsPODs分别位于拟南芥的Tau和AtPERs定义的各分支中,表明它们具有类似的进化过程以及相似的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在盐胁迫下耐盐品种GIB叶中MsGSTU26、MsPOD2和MsPOD4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盐敏感品种LS,且三者的启动子区域有与逆境胁迫相关的元件(G-box和CGTCA-motif),表明MsGSTU26、MsPOD2和MsPOD4基因可能参与了GIB和LS对盐胁迫适应性的调控。

    2025年09期 v.47;No.295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4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外源钙对盐胁迫下燕麦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佳琪;赵欣宇;秦子涵;刘思齐;殷国梅;孙娟娟;杨玉光;梁燕;潘尚军;赵金梅;

    本研究以白燕7号燕麦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喷施外源钙对盐胁迫下燕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在复合盐胁迫(NaCl∶Na_2SO_4=1∶1)浓度为200 mmol/L条件下,于燕麦幼苗(三叶一心)期叶面喷施浓度10、20、30、40 mmol/L CaCl_2,分析不同浓度CaCl_2对燕麦幼苗形态指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筛选适合缓解盐胁迫损伤的Ca~(2+)浓度。结果表明,200 mmol/L盐胁迫显著抑制燕麦幼苗的正常生长。与不施钙处理相比,外源喷施10 mmol/L的CaCl_2处理燕麦幼苗的株高和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了9.31%和46.99%(P<0.05),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55.32%和18.84%(P<0.05);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在CaCl_2处理浓度为10、20 mmol/L时显著下降(P<0.05),且在10 mmol/L时最低,分别降低了48.59%和33.74%;燕麦根系中的K~+含量在CaCl_2处理浓度为10、20 mmol/L时高于不施钙处理,20 mmol/L时差异显著(P<0.05),达30.62%,Na~+/K~+也在CaCl_2处理浓度为20 mmol/L时显著降低29.35%(P<0.05);燕麦叶片中的K~+含量在CaCl_2处理浓度为10、20、30 mmol/L时高于不施钙处理,30 mmol/L时达到显著差异(P<0.05),增加了26.22%,Na~+/K~+在CaCl_2处理浓度为30 mmol/L时最低。综上,添加外源Ca~(2+)最佳浓度为10 mmol/L,可以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损伤,缓解盐胁迫的危害。

    2025年09期 v.47;No.295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盐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光合特性及糖代谢的影响

    乃国栋;马福钦;张玉娟;宋承瑜;董文科;

    为探究盐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光合特性及糖代谢的影响。以‘甘绿2号’鹰嘴紫云英为试验材料,用120 mmol/L 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并在胁迫后第0、1、3、5、7、14和21 d采样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盐胁迫导致鹰嘴紫云英幼苗叶片气孔关闭,气孔导度下降,光合系统受损;同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PSⅡ反应中心实际光化学效率、表观光合电子传递效率和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降低,而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在胁迫初期均有上升但后期均呈下降趋势。此外,胞间CO_2浓度、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淀粉含量、蔗糖合成酶、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均有上升趋势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趋于稳定,但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与光合作用参数密切相关,糖类可能在调节光合作用和植物对光的利用效率中起重要作用;淀粉含量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呈正相关,淀粉可能在调节光保护和能量耗散中发挥作用。综上所述,鹰嘴紫云英幼苗通过调节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光合系统,提高可溶性糖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水平,增强对盐胁迫的适应能力。本研究结果为鹰嘴紫云英在盐碱地的生长及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47;No.295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9K]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氮肥与生长调节剂对猫尾草春季分蘖生殖转化的影响

    孙铁军;毛培春;王超;侯新村;

    以岷山猫尾草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施氮与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研究猫尾草春季分蘖茎尖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其对生殖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猫尾草春季分蘖生殖转化的关键期为3叶龄,分蘖形成初期,茎尖生长素与脱落酸含量相对较低且稳定,但赤霉素含量随叶龄增长快速上升,细胞分裂素含量明显降低。茎尖内源激素对猫尾草春季分蘖生殖转化有重要影响,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配施氮肥可有效提高春季分蘖茎尖活性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含量,其中,20 mg/L赤霉素配施40mg/L细胞分裂素,以及20 mg/L赤霉素+80 mg/L细胞分裂素+90 kg/hm~2氮肥配施,均可显著增加茎尖活性激素含量。另外,氮肥与生长调节剂配施可以显著增加茎尖活性赤霉素GA_3含量,提高春季分蘖生殖转化率,其中,施氮180 kg/hm~2+40 mg/L赤霉素+40 mg/L细胞分裂素配施对猫尾草春季分蘖生殖转化的调控效果显著。综上,氮肥与生长调节剂合理配施可显著增加猫尾草茎尖活性激素含量,有效提高春季分蘖生殖转化率。

    2025年09期 v.47;No.295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灌溉方式对巴彦淖尔盐碱地紫花苜蓿生长、品质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蔡婷;王静;纪峡;张晓萝;刘鹰昊;张瑞卿;刘琳;贺佳唯;李昕;王晶;

    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而节水灌溉技术在盐碱地紫花苜蓿种植中综合效益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巴彦淖尔地区中度盐碱地为试验点,系统比较了地下渗灌、地上喷灌、微喷灌和漫灌4种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灌溉水利用效率、品质以及收益的影响,旨在筛选出兼顾节水、增产与品质提升的灌溉模式,为该地苜蓿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漫灌处理下的紫花苜蓿在2023年第二茬和2024年第一茬的生育期较其他灌溉方式提前。2023年地上喷灌处理下的苜蓿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第一茬(7月)地上喷灌的鲜草产量显著最高(P<0.05),干草产量则表现为地上喷灌显著高于漫灌(P<0.05),其他茬次未呈现显著差异。灌溉水利用效率为微喷灌(8.20 kg/m~3)>地上喷灌(7.91 kg/m~3)>地下渗灌(7.17 kg/m~3)>漫灌(6.60 kg/m~3);相较于其他灌溉方式,地上喷灌在2023年两茬的粗蛋白含量最高(23.50%和21.90%),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相对饲喂价值最优(186.56和171.89)。两年合计数据显示,微喷灌在干草产量(36901 kg/hm~2)、纯收益(53118.08元/hm~2)等方面表现最佳,成本利润率最高为158%,地上喷灌次之。基于巴彦淖尔盐碱地的实际条件,综合紫花苜蓿的生产、品质及经济效益,建议考虑优先采用地上喷灌技术,既能保证较好的生产效益,又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025年09期 v.47;No.295 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保护播种对青藏高原高寒混播草地生产力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王鑫鑫;曹铨;张春平;张正社;俞旸;董全民;魏孔涛;周泽;张雪;岳思玉;

    为探究保护播种模式对青藏高原高寒混播草地[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Tongde’)+同德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Tongde’)]建植当年牧草生长发育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无保护播种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播量(10%、30%、50%)条件下不同保护种‘饲油2号’油菜(Brassica napus‘Siyou No. 2’)、‘青海13号’蚕豆(Vicia faba‘Qinghai No. 13’)和‘青引1号’燕麦(Avena sativa‘Qingyin No. 1’)对草地多年生牧草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营养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保护播种均增加了多年生混播草地的生物量,提升了牧草营养品质、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其中50%‘青海13号’蚕豆处理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了多年生牧草地上生物量(321.83%)、地下生物量(56.29%)、粗蛋白(132.22%)、粗脂肪(52.75%)、相对饲喂价值(126.80%),以及土壤含水量(14.35%)、全氮含量(57.58%)、铵态氮含量(301.49%)与硝态氮含量(185.00%)。此外,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土壤氮、磷含量是影响多年生高寒混播草地牧草生物量、营养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子。TOPSIS模型综合评价表明,50%‘青海13号’蚕豆处理是建植多年生高寒混播草地理想的保护种及播种比例。

    2025年09期 v.47;No.295 5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7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洞庭湖收割活动对2015—2023年南荻群落景观格局的影响

    朱鹏;余子璇;胡文;钱宏革;易自力;杨塞;

    为了深入了解收割活动在洞庭湖地区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南荻群落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15—2023年多源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比较不同植被特征差异,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准确提取南荻空间分布。对提取的南荻分布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与景观格局分析,以评估收割活动对南荻群落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2015年南荻收割面积和收割率分别达57686.06 hm~2和55.69%,2019年降至3743.21 hm~2和4.59%。2018年后,政策变动使收割活动规模和强度下降,向洞庭湖南部和东部转移,呈东北方向迁移趋势。景观格局指数表明,前期收割对于斑块面积大小的选择性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机械化收割技术的应用,收割活动更倾向于在大型且连续的南荻区域开展,这有助于降低收割成本并提升作业效率。相关性分析揭示了收割活动对南荻群落的影响,包括维持南荻群落面积和聚集度,以及影响南荻群落的形状复杂度和空间凝聚度。鉴于南荻群落面积逐渐缩减的现状,扩大收割范围对保护群落稳定性、防止种群退化及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因此,合理规划和实施收割活动,是实现南荻群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重要策略。

    2025年09期 v.47;No.295 6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内蒙古参考蒸散量对饱和水汽压差和温度的滞后响应

    刘璐;张圣微;周莹;何沁锶;李瑞燊;

    参考蒸散发(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ET_0)是区域水资源规划和调度的重要依据,探讨不同环境变量对ET_0的有效影响时间及其协同作用对正确理解ET_0有重要意义。然而ET_0对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和温度的响应时间及影响因素还不明确。本文利用内蒙古107个气象站点2000—2020年观测资料,分析了ET_0对VPD、温度(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气温)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滞后响应时间及其互作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内ET_0、VPD、气温、NDVI均呈上升趋势,ET_0对VPD的滞后响应时间比其对气温的滞后响应时间长,在高海拔地区的低温条件下尤为显著;ET_0对VPD的潜在响应大于其对平均气温的响应,然而对极端低温的响应强于对最高温和VPD的响应;NDVI的增加间接缩短了ET_0对气温的滞后响应时间,但间接延长了ET_0对VPD的滞后响应时间。

    2025年09期 v.47;No.295 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4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气候变化情景下西藏三种棘豆属植物潜在分布格局分析

    蔡志远;张飞宇;曲家鹏;刘永杰;

    棘豆属(Oxytropis)中多种植物是西藏天然草地主要的优势毒杂草,对天然草地健康和家畜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评估棘豆属三种有毒植物在西藏草原的潜在分布和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格局变化,本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选取样本数据和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建模,预测棘豆属的黄花棘豆(O. ochrocephala)、镰荚棘豆(O. falcata)和冰川棘豆(O. proboscidea)三种有毒植物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棘豆属三种有毒植物的分布均受温度、降水、人类活动和海拔的影响;黄花棘豆的潜在分布主要受人类足迹指数、气温年较差、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和最冷季度降水量的影响,影响镰荚棘豆潜在分布的主要是气温年较差、最冷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和气温季节性,影响冰川棘豆的环境变量分别为最暖季度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最暖季度平均温度以及海拔。与当前气候情景相比,在未来(2041—2060年)三种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和SSP5-8.5)下,黄花棘豆和镰荚棘豆的适生区域面积呈现缩减趋势,而冰川棘豆的适生区域面积呈现增加趋势。

    2025年09期 v.47;No.295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唐家河保护区高寒草甸地上和地下植物丰富度及相似度沿海拔变化

    肖梅;穆文涛;刘金平;银彩羽;李明富;

    在唐家河保护区3座山峰的高寒草甸上,设置6个海拔梯度(2750±50 m,2850±50 m,2950±50 m,3050±50 m,3150±50 m,>3200 m),通过测定地上植被、种子雨、种子库和地下芽库的物种数、丰富度和密度等指标,分析地形、土壤因子及植物群落特征指标与物种指标的相关性,研究高寒草甸地上和地下植物丰富度及相似度沿海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海拔极显著影响地上植被、种子雨、种子库和地下芽库的物种数和物种丰富度(P<0.01),地上植被、种子雨、种子库和地下芽库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显著负相关(P<0.05)。2)海拔极显著影响种子雨、种子库、地上植被和地下芽库密度(P<0.01),种子雨和种子库种子密度与海拔显著负相关,地下芽库芽密度与海拔显著正相关(P<0.05)。3)海拔导致的微生境异质性显著影响地上和地下物种丰富度及密度,地上植被和种子库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有效氮显著负相关,地下芽库物种丰富度和密度与土壤有效氮显著正相关,种子雨和种子库物种丰富度与地上植被显著正相关(P<0.05)。4)海拔梯度极显著影响地上和地下物种相似性(P<0.01),地上植被和地下芽库、种子雨和种子库的物种相似性随海拔升高增加,而地上植被与种子雨的物种相似性则降低。5)海拔3000 m是地上和地下物种数、丰富度、密度及相似度变化的关键高度,海拔直接影响种子雨和种子库特征,间接影响地上植被和地下芽库特征。综上,该区高寒草甸地上和地下物种数和丰富度较低且相似系数较高,而种子雨、种子库和地下芽库密度均较大,为山地森林系统高寒草甸植被更新及生态稳定提供了种源基础。

    2025年09期 v.47;No.295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花苜蓿定植对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吴水欣;崔莹莹;韩雅楠;杨莉;孙世贤;郭月峰;

    天然草原中优质豆科牧草比例普遍偏低,补播优质豆科牧草提升草地生产力是修复退化草地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7年的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定植试验平台,设置黄花苜蓿长期定植试验处理与对照,研究黄花苜蓿长期定植对草地生产力、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黄花苜蓿定植显著提升草地地上生物量(247.59 g/m2),较对照提高76.62%(P<0.05);(2)土壤表层有机质呈现富集效应,0~10 cm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为58.90 g/kg、3.53 g/kg,分别较对照提高25.61%和25.62%(P<0.05),而10~2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3)黄花苜蓿长期定植下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较对照无显著差异。综上,黄花苜蓿长期定植可显著提高天然草原饲草产量,同时维持草地群落生物多样性及物种组成稳定;另外,长期定植显著提高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研究结果为天然草原补播豆科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促进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9期 v.47;No.295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内蒙古部分地区紫花苜蓿病毒病病原鉴定

    陈方淇;贾瑞芳;王圣泽;王乐;王露然;秦亚轩;张园园;林克剑;赵君;陈正强;

    内蒙古是我国牧草主要种植区,也是牧草病毒病高发区。为明晰内蒙古地区紫花苜蓿病毒病病原及侵染状况,本研究在内蒙古5市14旗县采集具有花叶、皱缩、小叶、畸形等疑似病毒病症状的紫花苜蓿叶片样品,采用小RNA深度测序结合RT-PCR技术进行病原鉴定,旨在探明内蒙古部分地区病毒病害发生情况,以期为当地牧草病毒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上述区域共检出苜蓿花叶病毒(AMV)、紫花苜蓿alpha双分病毒1(MsAPV1)、紫花苜蓿alpha双分病毒2(MsAPV2)、紫花苜蓿amavirus病毒1(MsAV1)、紫花苜蓿delta双分病毒1(MsDPV1)和菜豆卷叶病毒(BLRV)6种病毒,其中AMV和MsAPV2两种病毒的检出率最高(83.18%),BLRV检出率最低(仅1.40%);紫花苜蓿病毒病以复合侵染占主导地位,共26种复合侵染类型,复合侵染率最高的组合为AMV+MsAPV1+MsAPV2+MsAV1+MsDPV1,仅有1个样品同时被6种病毒复合侵染;AMV+MsAPV1+MsAPV2为巴彦淖尔市优势侵染类型,赤峰市、通辽市和呼和浩特市优势侵染类型为AMV+MsAPV1+MsAPV2+MsAV1+MsDPV1,鄂尔多斯市不同地区的优势侵染类型不尽相同,其中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和乌审旗优势侵染病毒为AMV,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优势侵染病毒为MsAPV2。

    2025年09期 v.47;No.295 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综述与专论

  • 降水与放牧及其耦合对草原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的影响

    郑孟其;陈清;郝永红;

    受气候干旱和过度放牧的影响,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和灌丛化严重。水分是草原植被变化的主要限制因子,降水作为草原水分的主要来源,直接影响草原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放牧作为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与降水耦合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变化及垂向分布,进而影响不同根系构型物种如灌-草的竞争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文章系统综述了草原上层和下层土壤水分变化对生长季和非生长季降水的响应及机制,并分析过度放牧与降水耦合对土壤水分影响的叠加效应。研究发现生长季降水主要促进草原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对3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相对较小;非生长季降水促进融化期后土壤上层(0~30 cm)或者下层(30 cm以下)水分的增加,相关研究结果在不同研究区存在争议;过度放牧明显降低生长季和非生长季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对30 cm以下土壤水分的影响尚未形成明确的结论。与生长季相比,非生长季降水受冻融作用调控,对草原土壤水分垂向变化的影响机制复杂,当前对相关机制研究尚显不足。未来需要在不同草原生态系统加强非生长季降水对土壤水分分配的研究,分析非生长季降水与放牧等因子耦合作用对土壤水分垂向变化尤其是对30 cm以下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深入理解草原灌丛化机制和土壤水文生态的优化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9期 v.47;No.295 13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研究简报

  • 施底肥对越冬后麻叶荨麻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邢植;刘思齐;徐凯琳;董春林;崔岩峰;李鑫杰;赵金梅;张晓庆;

    麻叶荨麻是我国特色高蛋白饲草,但在冬季寒冷环境条件下越冬返青后的草产量较低。本研究以‘桑根达来’麻叶荨麻为对象,于2022年8月初播种并同时进行施底肥处理。施肥处理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2个因素为氮肥和磷肥,3个氮水平为0、150、300 kg/hm~2,3个磷水平为0、90、180 kg/hm~2。于第二年7月中旬和10月初分别测定第一茬和第二茬麻叶荨麻的株高、分枝数、株丛密度、干鲜比、茎叶比和干草产量,研究施底肥对越冬后麻叶荨麻形态特征及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处理对第一茬和第二茬麻叶荨麻的株高、分枝数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N300P90处理株高最高,N0P0处理最低;氮、磷处理及互作对第一茬麻叶荨麻的干鲜比没有显著影响,第二茬N150P0、N150P90、N300P90处理的干鲜比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氮、磷处理及其互作对第一茬、第二茬麻叶荨麻的茎叶比没有显著影响;两茬次均以N300P90处理的干草产量最高,N0P0最低,其余处理居中。综合隶属函数分析表明,N300P90处理表现最好,表明播种时施用氮肥300 kg/hm~2配合磷肥90 kg/hm~2有利于提高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次年麻叶荨麻产量。

    2025年09期 v.47;No.295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