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 花苜蓿Dof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袁小淞;隋超;罗栋;王召明;刘志鹏;闫龙凤;

    Dof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一种转录调控因子,在植物响应环境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花苜蓿全基因组数据进行MrDofs基因鉴定,对Dof家族成员进行共线性分析、系统发育分析、染色体定位等,并结合花苜蓿在干旱胁迫下的转录组数据和qRT-PCR分析该家族基因在响应干旱胁迫中的潜在功能。结果表明,花苜蓿中共鉴定出了33个MrDof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数目在157~492 aa之间;通过花苜蓿、蒺藜苜蓿和拟南芥之间的进化关系分为8类,分别为A、B1、B2、C1、C2.1、C2.2、D1和D2;33个基因在9条染色体上呈不规则分布;表达模式分析发现,MrDof11、MrDof13、MrDof22、MrDof27和MrDof30这5个基因的表达受干旱胁迫显著诱导。

    2025年07期 v.47;No.293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3K]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农杆菌介导的梭梭种子遗传转化体系初探

    娜菲莎·木则帕尔;孙朗;王萍;任燕萍;马丽;程聪;姚正培;王波;张桦;

    以梭梭种子为材料,在农杆菌种类、浓度、侵染时间优化条件后,进一步探索乙酰丁香酮(AS)、头孢霉素(Cef)、除草剂草铵膦(PPT)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梭梭种子侵染的农杆菌菌株为GV3101,将带有伤口的梭梭种子在OD_(600)为0.6的菌液中侵染10 min,在MS+150μmol/L AS培养基中共培养2 d后,转移至含头孢霉素的抗性培养基(MS+250 mg/m L Cef)中延迟筛选10~14 d,再在含有草铵膦的抗性筛选培养基(MS+250 mg/m L Cef+1.0 mg/L PPT)经过21~28 d培养,得到抗PPT梭梭苗,利用PCR检测和GUS染色验证,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转化率为1.6%~5.2%。

    2025年07期 v.47;No.293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60)Co-γ辐射对梯牧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崔莹;李志华;张夏香;任春华;王怡婷;何法慧;杨志民;

    为探究不同辐射剂量的~(60)Co-γ射线对梯牧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确定最佳辐射诱变剂量,本研究采用不同辐射剂量(100、150、200、250、300、350和400 Gy)的~(60)Co-γ射线处理梯牧草种子,以未经辐射处理的种子为对照。结果表明:各辐射剂量均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除100、150和200 Gy处理下的胚芽及100 Gy处理下的胚根长度显著大于对照外,其余辐射剂量下的胚芽、胚根长度均随辐射剂量的增加不断降低。幼苗的地上形态指标(株高、叶片宽度、分蘖数量)与根系发育参数(总长度、表面积、体积及平均直径)以及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线性回归计算结果显示,在~(60)Co-γ辐射处理下梯牧草干种子半致死剂量为204.2 Gy。

    2025年07期 v.47;No.293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生物炭包衣对沙打旺抗旱性的影响

    段楠;毛培胜;陈翔;李曼莉;张健;豆丽茹;

    为探究生物炭包衣对沙打旺(Astrgalus adsurgens)抗旱性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砂床含水量(2%、3%、5%、10%,其中10%为对照)以及4种生物炭包衣质量比例(生物炭∶裸种子为1∶15、1∶10、1∶5和1∶3)。通过砂床发芽试验,分别筛选出适宜的干旱胁迫模拟条件和最佳的生物炭包衣配方,并测定生物炭包衣对干旱胁迫下沙打旺种子出苗、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砂床含水量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以1∶10(生物炭∶裸种子)的质量比例对种子进行生物炭包衣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沙打旺种子出苗率、幼苗鲜重、根长、苗长和抗氧化酶的活性(P<0.05)。

    2025年07期 v.47;No.293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干旱胁迫下γ-氨基丁酸对紫花苜蓿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丽丽;南丽丽;王永;陈娜;马香香;郭佳雨;任孟雨;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外施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对苜蓿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本研究以5份抗旱紫花苜蓿新品系和5份干旱敏感型苜蓿为研究材料,以正常供水为对照(CK),在干旱胁迫(-1.6 MPa PEG-6000)处理下外源添加0、5、10、15 mmol/L(记为T1、T2、T3、T4)浓度的GABA,分析不同浓度GABA处理对苜蓿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施GABA能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供试苜蓿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根系活力,降低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过氧化氢含量和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隶属函数分析表明,在T3处理下GABA对苜蓿遭受干旱的缓解效果最佳,且对敏感型材料缓解效应较抗旱新品系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为GABA在苜蓿耐旱栽培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7期 v.47;No.293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3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4-表油菜素内酯对干旱胁迫下夏枯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姚海瑞;陈轲;张利霞;谢梦圆;董和禹;宋文栩;康雅;常青山;陈根强;

    探讨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干旱胁迫下夏枯草的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干旱地区高效种植夏枯草提供理论依据。以夏枯草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0.01、0.05、0.10、0.20μmol/L)EBR溶液进行浸种处理,研究其在20%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下对夏枯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夏枯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同时引起抗氧化酶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升高、幼苗电解质外渗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的显著下降;0.01~0.20μmol/L EBR处理后,促进了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EBR处理后夏枯草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糖的含量均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降低了幼苗相对电导率,促进了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随着EBR浸种浓度从0.01μmol/L逐渐提高至0.20μmol/L,其缓解效果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浓度EBR对干旱胁迫下夏枯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效果依次为:0.10μmol/L的处理效果>0.05μmol/L的处理效果>0.01μmol/L的处理效果>0.20μmol/L的处理效果,其中,0.10μmol/L的处理效果最佳。综上,适量EBR浸种能显著提高夏枯草在干旱胁迫下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2025年07期 v.47;No.293 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叶面喷施Zn肥对赖草生长、品质及Zn富集的影响

    廖明旺;许辰雨;秦士利;张倩;张坤;杜利霞;

    为探究不同类型Zn肥对赖草(Leymus secalinus)生长、草产量和品质及Zn富集的影响,筛选出赖草种植时优质高产的叶面施肥方案,试验使用含Zn浓度为0.2、0.4、0.8 mg/g的无机肥(ZnSO_4·7H_2O)和螯合肥(EDTA-Zn)处理盆栽赖草,以清水作为对照(CK),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赖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筛选提高赖草微量元素含量和品质的最适微肥形态和浓度。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ZnSO_4、EDTA-Zn均可显著促进赖草株高、茎粗从而增加生物量;显著增加其粗蛋白、粗脂肪、Zn含量,降低酸性洗涤纤维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从而改善赖草品质(P<0.05)。相同浓度的EDTA-Zn处理对赖草Zn含量的增加效果显著优于ZnSO_4处理。经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可知,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EDTA-Zn的效果均优于ZnSO_4,且在0.4 mg/g的EDTA-Zn处理时可获得最优的赖草产量与品质。

    2025年07期 v.47;No.293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30份苜蓿种质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

    王利群;南丽丽;马香香;郭佳雨;田戈;何蓉;

    为探究苜蓿种质的耐盐性机制,以国内外30份苜蓿种质为研究对象,探讨200 mmol/L NaCl处理15 d时其幼苗形态、光合及生理指标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NaCl处理后供试苜蓿株高、叶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活力、地上干重、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过氧化氢酶活性和K~+含量较CK(浇灌Hoagland营养液)均表现下降趋势(P<0.05);地下干重、根冠比、气孔限制值、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Na~+含量和Na~+/K~+较CK均表现上升趋势(P<0.05)。回归分析表明,气孔导度、根系活力、根冠比和Na~+含量是耐盐鉴定关键指标。基于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份苜蓿可划分为强耐盐型、较强耐盐型、较弱耐盐型和弱耐盐型4类,其中种质7254和7657为强耐盐型。

    2025年07期 v.47;No.293 7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5K]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丹草与田菁不同行比带状种植模式下饲草产量与品质研究

    霍倩倩;宋洋洋;冯斌;段震宇;席琳乔;

    新疆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土壤普遍存在沙化和盐碱化及地力贫瘠问题,制约了优质饲草生产。为探究该区域优质饲草的适宜带状种植模式,本研究于2023—2024年在南疆中度盐碱地,采用膜下滴灌膜上精量播种技术,以高丹草单播(MS)和田菁单播(MC)为对照,设置高丹草与田菁2∶2(S_2C_2)、4∶2(S_4C_2)、4∶4(S_4C_4)和6∶4(S_6C_4)4种不同行比带状种植模式,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各处理鲜草产量、品质和高丹草农艺性状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行比配置显著提升高丹草农艺性状指标,并改善混合饲草产量与品质。其中S_4C_2模式下,高丹草株高最高,混合鲜草产量最高,两年均值为127.16 t/hm~2,较MS显著增产17.03%(P<0.05);饲草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高于MS处理,p H值最低,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较高,两年均值达147.76 mmol/L,干物质消失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两年均值达53.65%,土地当量比最大为1.22。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丹草与田菁间带状种植4∶2模式是最佳比例,适宜在南疆等干旱荒漠绿洲地区推广应用。

    2025年07期 v.47;No.293 8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河流域不同修复措施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汪士为;吴伟;

    作为土壤恢复的有效措施,施有机肥和免耕补播深刻影响着黄河流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及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掌握不同修复措施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组成与稳定性及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认识黄河流域退化高寒草甸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资料。2020年在黄河流域退化高寒草甸设置施有机肥(F)、免耕补播(S)及施有机肥+免耕补播(F+S)3种生态修复措施,并以不经过任何处理的高寒草甸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S显著提高黏粉粒团聚体含量(P<0.05),F+S显著提高微团聚体含量(P<0.05);S显著降低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P<0.05);F+S显著提高了微团聚体全氮和全磷含量(P<0.05),而S显著降低了微团聚体和黏粉粒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F和F+S显著增加微团聚体、黏粉粒团聚体碳磷比(P<0.05),S只显著增加中团聚体碳磷比(P<0.05),F、F+S显著增加各粒级团聚体氮磷比(P<0.05)。微团聚体和黏粉粒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大团聚体含量、黏粉粒团聚体含量、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有极显著影响(P<0.01)。综上,施有机肥和免耕补播处理3年后能够有效改善黄河流域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特性,优化土壤主要化学性状,其中,施有机肥+免耕补播为最佳修复模式。

    2025年07期 v.47;No.293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1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草原补奖政策下荒漠草原不同牧户群体的载畜率响应分析

    特力格尔;白海花;李飞;春亮;路艳峰;李冰;

    在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两轮后,进一步优化政策内容和实施过程,从而兼顾牧民利益和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对荒漠草原地区的6个牧业苏木(镇)牧户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统计方法对草原补奖政策背景下的荒漠草原牧户载畜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荒漠草原牧户载畜率的各因素中,草原补奖政策因素作用最大。牧户载畜率与草原补奖金额及其在牧户家庭收入中的占比呈指数型递减关系,二者达到一定水平后牧户载畜率的下降趋缓。本研究基于拟合方程,以载畜率1羊单位/hm~2为参考值计算草原补奖金额(29296.93元)及其收入占比(23.79%),并据此划分牧户群体,分析不同牧户群体对草原补奖政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补奖金额<29296.93元且补奖占比<23.79%的牧户群体响应最好,其载畜率随着草原补奖金额及其占比的增加而快速下降;补奖金额<29296.93元且补奖占比>23.79%的牧户群体、补奖金额>29296.93元且补奖占比<23.79%的牧户群体响应有限,是下一步提升补奖措施有效性的目标牧户群体;而补奖金额>29296.93元且补奖占比>23.79%牧户群体响应不明显。下一步应将资金偏重于对政策响应较强的群体,提升补奖措施的有效性。未来荒漠草原地区草原补奖政策应在提高补奖标准的基础上,将不同牧户群体的家庭经济特征因素纳入考量,并且分不同的牧户特征群体来实施。

    2025年07期 v.47;No.293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综述与专论

  • 放牧牲畜对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张雪;曹颖;李佳秀;熊朝阳;杜子银;

    放牧是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牲畜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排泄粪尿等行为可直接或间接改变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进而不同程度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地气过程,但不同牲畜行为对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分析放牧牲畜3种主要行为与草地土壤环境的关系,系统论述草地土壤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指出采食行为改变植被生物量和调控植被群落结构,主要通过改变碳的输入对CO_2等温室气体排放产生影响;践踏行为通过影响土壤物理结构和微环境条件改变土壤通气性和微生物活性,差异性调控土壤呼吸以及CH_4和CO_2排放,但影响效应与草地类型和践踏强度关系密切;相比之下,粪尿排泄增加草地氮素输入,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等促进土壤N_2O排放,且粪尿自身特性、草地类型和环境条件等是影响牧区草地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牲畜行为对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有助于为放牧草地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和牧区温室气体减排等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7期 v.47;No.293 11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刍考

    陶雅;柳茜;李峰;张晨;孙启忠;李文龙;

    自张骞开通西域后,苜蓿遂入中国,然而目前对其原产地的认识还不统一。本文以43本不同时期记载苜蓿来源的史籍为考证材料,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开展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古代史籍以及近现代研究中,对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认识存在差异。总体上有六种说法:一是来自西域;二是来自大宛;三是来自罽宾;四是来自乌孙;五是来自安息;六是来自外国。东汉王逸是首个把苜蓿和西域关联起来的学者,但他与张骞、司马迁以及班固并不处于同一时代,且稍晚于班固,故将我国汉代苜蓿来源地的范围扩大到西域缺乏史料支持。苜蓿最早载于《史记·大宛列传》,在其后的史籍中多有类似记载,即我国汉代苜蓿来自大宛是确定的,是由出使西域的汉使由大宛国带入。虽然文献没有明确指出有人将罽宾苜蓿带入中原,但《汉书·西域传》有记载,不排除大宛苜蓿进入中原后,罽宾苜蓿在其后也进入中原的可能性。其余四种苜蓿来源地的说法均缺乏充分的史料支持,有待进一步考证。

    2025年07期 v.47;No.293 13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研究简报

  • 柑橘渣和苹果渣对麦秸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气味组成的影响

    李荣荣;蔡瑞;徐曦;田蕊;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比例的苹果渣和柑橘渣对麦秸混合青贮气味组成的影响,将柑橘渣和苹果渣按照质量比0∶4(T0组)、1∶3(T1组)、2∶2(T2组)、3∶1(T3组)和4∶0(T4组)的比例混匀,添加小麦秸将含水率调至65%左右,发酵45 d开封。结果表明:T2、T3和T4组氨态氮含量均在5%以下,青贮pH和乳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相比于T0组,T4组有更高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P<0.05),更低的肠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P<0.05)。随着苹果渣混合比例的增大,乙酸乙酯和乙酸-2甲基丁酯等酯类化合物含量逐渐增加,而D-柠檬烯和α-金合欢烯等萜烯类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乙酸、氨态氮和D-柠檬烯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乳酸、乙酸乙酯和乙酸-2甲基丁酯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苹果渣和柑橘渣以2∶2比例混合,发酵品质和挥发性物质都较好,且能最大程度利用柑橘渣。

    2025年07期 v.47;No.293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